摘 要: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显于课内而功于课外”的。而时下的备、教分离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时候,应该考虑教师的学科兴趣。网络上各种资料的极大丰富以及使用的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老师变得懒惰。各种教辅资料的泛滥,学生获取知识因为“容易”而变得机械。
关键词:有效性;敷衍;学科兴趣;网络依赖
谈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单从词意和面上来分析,很好理解,似乎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内含。关于有效性课堂的特征,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不想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深度,拟透过课堂,从与课堂教学效率密切相关的外在因素,作一些探究,因为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显于课内而功于课外”的。
备、教分离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当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然而,客观的分析,我们现在还有多少老师在认真的备课?由于当前教辅资料众多,各类教学设计五花八门,一部分老师只是在重复的抄写、再版罢了,除了公开课、研究课等以外,其他的常规课一般都丢开教案,临时翻翻书就对付了,甚至有的老师采用的是“备、教同步”的方式:上课了,老师先布置学生读书或者讨论,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老师迅速读一读课文或者翻一翻“教师教学用书”,思路也就出来了。
由于备课的敷衍和草率,课堂上打“阻隔”的现象时有发生,请看下面的案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
生1:老师,我想知道什么叫“联合国”?
师:这问题提得好。有谁知道?
生:部分学生开始翻阅自己的课外书,从学生的神态来看,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师: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开始交流。交流结束后,老师翻开“教师用书”把什么叫“联合国”阅读给了学生。
生2:老师,我想知道雷利的爸爸是怎么牺牲的。
老师故伎重演,让学生交流,但学生面面相觑。教师也开始翻阅资料了,但似乎没有发现。老师翻了一下“教师用书”,发现上面没有此类资料。
师:好了,这问题我们留到课外来探讨吧!
……
如此的课,能上出效率来么?暂不说耗时的无效的所谓“交流”“讨论”,学生的兴趣也大打折扣,在这种氛围中获取知识的效率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课备好了,就一定能上得精彩、上出“高效率”来,因为精彩的课、高效率的课还与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学素养和对教材的熟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我怎样备课》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要求学生背的部分,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该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
总之,备课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必备的创造性劳动,忽视备课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师的学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某一学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也是如此,兴趣对于教好某一学科具有重要作用。魏书生,被称为“穿西装的孔子”,可谁知道,他是写了150次报告才从工人岗位走上三次讲台的人民教师,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所以,当我们来探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教师的学科兴趣这一问题。
我们不妨来看看《桥》的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桥写的什么吗?请你们认真读课文。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谁能说说“桥”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学生说。
师:大家说的真好,这篇课文反映了“桥”是一座生命的桥,反映了老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
……
整节课下来,老师始终游离于语言文字所赋予的情感之外,没有走进课文。分析原因,最主要的是老师本身对语文缺乏兴趣、缺乏情感,只是在为“教”而教,没有为学而“学”。
小学阶段,我们很多课文都是人文精华的高度浓缩,于情于景令人叹为观止,《草原》《凡卡》《小音乐家扬科》《鸟的天堂》《海上日出》《七月的天山》等,这些课文,学生在充分朗读、悟读基础上能与之产生共鸣也就基本达到了“有效性”的目标,但要达到“共鸣”和“欲罢不能”之境界,必须有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共同作用。二者偏废其一只能是一相情愿罢了。
教师对网络的依赖,课堂教学因为方便而变得低效
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上出精彩似乎不难,因为网上的很多资源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所以,强大的网络一方面成了我们课堂资源的立体宝库,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很多学科教师对付各种公开课的杀手锏。可以说,网络上各种资料的极大丰富以及使用的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老师变得懒惰了、机械了。
精彩的课不一定就是高效率的课,请看《长征》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都会读这首诗了吗?
生:会读了。
师:那好,老师来和你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播放声(解读)画同步的课件(从电视剧《长征》中截取的内容)。精美、震撼的声像效果使学生看得很认真,老师宛如一个电影放映员。
师:看完了吗?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学生谈感受。
这是一节地市级研讨课,整个课被华丽的氛围所笼罩,学生看课件15分钟,谈感受10多分钟。而真正直面课文品读的少,学生根本就没有走进课文,也就无法从诗歌中感受“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文笔之美及其蕴含的豪迈气势。
仔细分析,可以说老师也不一定就走进了课文。她所展示或者追求的是课堂的浓墨重彩,因为得到这些比寻根课堂的个性化要简单得多。
当然,笔者并非否定网络的作用,也不反对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只是觉得我们要有选择、有创意的使用网络资源。课还是要以实效为主。对于在获取知识方面处于饥饿的孩子们来说,实践证明,五谷杂粮和粗茶淡饭可能更有利于他们强健筋骨。因此,我们不得不要求我们的老师“勤快”一些,在课堂教学方面不要再做事倍功半的事了!
各种教辅资料的泛滥,学生获取知识因为“容易”而变得懒惰
教辅资料的众多且流通渠道之畅达,加之资料编排者多为一线教师,他们很懂学生“需要”什么、课堂“需要”什么。因此,资料极为细致、详尽。
我们不妨看看某种很叫座的小学语文教辅资料单篇课文的编排体系(具体内容略去):
一学前导航
1.内容提示;
2.德育渗透;
3.阅读建议。
二夯实基础
1.生字全析(对课中所有生字采用列表的方式分别从音序、部首、笔画、结构、书法、字意、辨析、组词等方面进行罗列或分析);
2.多音多意字;
3.词语理解;
4.近、反义词;
5.自读自悟(根据课文重点段落填空);
6.难句点拨;
7.文章流程(文章结构);
8.习题解答(课后的习题)。
三德育链接
1.资料信箱;
2.阅读时间(与此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
四习作平台
1.日积月累;
2.妙笔生花。
五整合练习
1.自主学习(从字、词、句安排练习内容);
2.合作学习。
如此全面而丰富的资料,课前、课中、课后学生还用动脑筋吗?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不会“理解”课文了,也不用担心学生考不出好成绩,因为有了这本资料,学生除了可能不会读书外什么都会了。时间久了,教师懒了,学生也懒了。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仅仅立足于现状,用有效性课堂的“特征”去比照、去要求老师们,然后打上有效性的标签,这样做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在寻找方略上必须“主体”“主导”两手抓,这样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