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讲过近2000节公开课,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成为几十年来语文课的经典。
多年之后,她的课给今天的教师带来什么启示?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洗礼,于老师的课又显现出什么样的独特价值?一起来看看于漪老师30年前执教的《晋祠》一课吧!
这可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录制年代久远,清晰程度有限,请您见谅哦!
析课:
30年前的多功能课堂
这节课是于漪的经典课例,是一堂实现了多种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功能”课例,很多老师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甚至写成课例分析的论文。这堂课上,于漪老师并没有就课文讲课文,而是采用了勾连纵横的教学方法,引进名胜词典关于晋祠的说明条目,引导学生探讨了不同体例、不同表达方式的异同。
可以说,于漪把这堂课教出了生命来,努力唤醒了学生的思考意识、探究意识以及通过仔细阅读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还让学生领悟到不能为事物的“对错”下简单判断,而要进行辨证思考。
在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中,于漪还埋下了“教文育人”的生命线,学生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都生发于教学的点滴之中。
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以学生列举出的全国名胜古迹引入晋祠
第二部分:引入《中国名胜词典》里关于“晋祠”的解释条目,让学生听写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把《中国名胜词典》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晋祠》进行对应,比较异同
第四部分:详解课文的结构和要点
第五部分:详解课文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艺术渲染
第六部分:从晋祠的自然美和文化美,拓展到让学生感受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结语:
这节课“目中有人”
这节课充分显示出了于漪这样的教学特点:
1.教文育人:这节课,体现出“文道统一”的精神。于老师以中国的名胜古迹作为突破口,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心灵深处。
2.目中有人:于漪主张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趣味性:于漪主张,讲课要有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愿望。《晋祠》这堂课里,充满了她与学生的互动,具有情感性和趣味性。
4.文学性: 于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强。
5.思想性: 在这堂课中,她带领学生发现了词典跟课文无论是内容、表达方法、说明顺序,还是说明语言都有不同之处。不能简单判断二者的“好”与“不好”的,这与作者的意图有关,她引领着学生思考如何对事物进行判断。
6.整体性:在实际教学中,于老师经常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还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