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浅谈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如果教师对教材解读得好,对文本分析得透,那么课堂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不会产生。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
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
文本细读,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这一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具有三大基本特征,即“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它最终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
一是抓住文体解读文本。
站在文学文本的角度解读文本,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小学课本上的文本,可以粗略地分成诗词、小说、散文、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说明文和应用文。对于诗词的解读,我们应重点抓住最关键处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字字领悟,句句推敲。这个关键便是找准一个眼——“文眼”。对于古体诗来说,这个关键是诗(词)眼。古人写诗(词)很注重练词段句,特别对于诗(词)的意境,常常通过一字一词来达到“含而不露,露而不俗”的写作境界。如《清平乐 村居》一词,大部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缺少对字词进行理性的分析,不注意去抓住词眼,参考书中也没有专门明确出词眼所在。其实,认真分析一下这首词,“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中的“醉”,除有了表面意义上的酒醉之意外,更多的是带有陶醉的色彩。
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对于散文的解读,则应重在对文章思路和作者情路上的把握。童话的解读要关注幻想,民间故事的解读要关注引领学生向往美好,寓言故事则要研究寓意,说明文的解读则从科学入手,应用文的解读从写作方法入手……其中,新教材引进的文言文,教师则应字斟句酌,借助工具书,做到条分缕析,明意析理,抓住关键句进行解读。
二是抓住文题解读文本。
题好一半文,小学课本中的文本,大都通俗易懂、主题明朗,尤其是文章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善于利用课题提出问题,以此正确解读文本。对于文题的解读,是接触文本的第一步,直接导致读者——教师或学生阅读文本的价值指向——到文中读什么、思什么、答什么。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文题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阅读质量。在抓住解读文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应特别注意阅读的回应,即在通过阅读解决文题所阐发出来的问题时,必须在阅读结束后再回到文题上来,看一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这些问题是不是文本的作者写作的主要旨趣。
三是抓住问题解读文本。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学生的问来体现。这其中,教师对问题的预见直接导致着对文本解读的正确方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了上好一节课,常常是将文本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做到“有备无患”,当然,这里不是指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师预设的教学“圈套”,而是指教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地组合,以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预设中的“生成”。
当然,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这也是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必要功能与任务。当我们语文教师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的时候,那将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最好的体认。当然,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要终身学习,一辈子去学习,才能领会文本的真正价值内涵,才能上出真正意义“好”语文课。
我们要达到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解读,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归文本,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心与灵魂,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自己的个性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