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工作室后的第一项专业培训就是教师的文本解读,暑假我读了吴忠豪教授的《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获益良多。我明白了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这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针对这些问题,很多专家警惕起来,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作出纠正。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要对其进行备课时,首先要细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而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必须懂得对学生“教什么”,结合教材的性质去思考:文体的特点;课型的特点;课时的特点;年段的目标;单元训练目标等去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把握本文的教学核心目标,再围绕核心目标确定其他目标。因为本学期学校也在强调备课时的目标意识,提出了“4H”模式,所以这一点在平时做得还是不错的。其次要深读文本,确定内容选取。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吴教授提出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思考。首先是从课程论层面宏观考证语文教学的宗旨和任务。其次是教学论层面的微观思考,就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要看其属于上述哪个范畴,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关于文本解读,我还存在很多疑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