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名思教研在深圳市举办课堂观摩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工作室借此平台进行了核心成员秋季集中研训观摩活动,公众号也陆续推送部分成员的观摩笔记及随笔。现推送部分成员的观摩笔记及随笔如下。
(一)
把学生引到那片水草丰茂的地方
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小学 韦幼愿
多年前,曾在窦桂梅老师的《为生命奠基》一书中读到:“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知道哪里是水草丰茂的地方,把他们领到那里。”要引领学生心驰神往地走进那片绿地,教师就要具有引领的智慧。
在暖暖冬日,我竟拥有了到深圳与名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听窦桂梅老师上部编本二年级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欣赏她借助“猜读——默读——演读——引读”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魅力,听她娓娓而谈清华附小的阅读课程设计,我仿佛望见了丰茂的绿地,闻到了水草的芳香,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我的心中便也有暖暖的感觉。
一、猜读,猜出“趣”
低段阅读指导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窦老师采用的是“故事猜猜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听故事猜人物;二看封面猜“没头脑”和“不高兴”;三看“任溶溶”猜作者;四看目录猜“阅读地图”中藏着的好故事。“四猜”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猜读、听读是阅读的好方法,猜读,把学生的好奇心撩拨起来,学生在大胆的猜测中,想象被激发,思维的火花不断得到碰撞。猜读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故事更为丰满充实。
二、默读,默出“思”
二年级的学生刚学习默读,窦老师先让学生回顾默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文本的相同句式进行多次说话练习;想象“没头脑”长大后会做什么工作,他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在默读中,学生动笔圈圈、点点、画画,默读故事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通过默读,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特点。
窦老师为学生创设默读的情境,赋予学生默读的方法,让默读伴随学生成长。默读的过程是静悄悄的,是学生独立地感悟、积累语言的过程,一次次默读,一次次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三、演读,演出“活”
这节课最吸引人的是表演读的环节,窦老师引导学生读文本、看图片,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处处有生成的精彩,学生从不会表演到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赢得了场上老师的阵阵掌声。窦老师独出心裁地配上“武松打虎”音乐,让文本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表演却戛然而止,只留下无穷的回味。
即兴表演悄然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灵播下了故事的种子,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故事世界里。小朋友们在揣摩角色后,借助动作、神情表达自己对故事的解读,诠释着自己对故事的感悟,在不断实践中“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四、引读,引出“丰”
要引领学生走向“水草丰茂”的绿地,教师必须在课程的背景下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窦老师在学生读完《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后,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万花筒,介绍了“太焦傲”“甄用功”“闹闹”这些有趣的人物,介绍了“班级电视台”“阅读地图”等平台让学生“心向往之”。
引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把他们的心带进了多姿多彩的故事世界里。这节课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破译了童言童语,启迪了童心童梦,让童真自由驰骋,让童言自由挥洒,让童趣自然流露,让童心自由飞扬。
走出会场,阳光依然灿烂,微风吹过,绿盈心头。
(二)
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宽
——听何夏寿老师的民间戏曲阅读课《草桥结拜》有感
寮步镇实验小学 刘乃艳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陈升旭名师工作室的部分成员在主持人升旭校长的带领下前往深圳参加全国小学语文“聚焦统编教材,濡染诗歌文化,实现守正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 这次现场观摩,有幸聆听何夏寿老师执教的民间戏曲阅读课《草桥结拜》,感慨万千,在此回味一番。
一、拉开幕布,带生听戏
上课伊始,老师先说,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故事不但可以读,可以讲,而且还可以唱,可以演。有好多好多故事,被多才多艺的民间百姓改成地方戏曲,搬上了演出舞台。下面,请让我拉开大幕,一起来看戏,接着老师播放地方名气的视频片段:如绍剧《三打白骨精》、黄梅戏《牛郎织女》等。只看视频还不过瘾,接下来,夏老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一出来自他家乡上虞的戏,并直接配乐唱戏,学生通过看戏、老师唱戏等艺术化的处理,拉近了戏曲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草桥结拜》剧本阅读。
二、温故知新,引导读戏
师: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一个剧本,叫——
生:《半截蜡烛》。
师:我们知道,剧本和我们熟悉的记叙文,在讲故事的形式上很不一样的。
(投影出示对白、唱词、提示和说明等剧本知识)
师:这种角色之间你说一句我说的表达方式叫什么?放在括号里的内容叫什么?这个又叫什么?……
教学生阅读戏曲剧本,方式也直截了当——以例子带出专称——学生知道的说出来,不知道的老师告诉。
三、细读唱词,情境品戏
师:这段唱词在讲谁?一直到读完。准备好了吗?(师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来断句的?(前四后三,整段唱词基本上是这样一种规律,象唱歌一样,一句话里有几个拍子),你觉得读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
生:有节奏。
师:除了节奏,你还听出唱词有什么特点?
生:每句话尾字押韵,琅琅上口。
师:没错。唱词是歌谣的一种,非常讲究句子的押韵,有时候为了押韵,要打破常规,对词句作前后调整。
何老师一是讲解唱词的特点,传授新知识;二是概括主要内容——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三是朗读,由诗歌迁移出唱词的形式特点——押韵和节奏。
四、以读促写,体验写戏
师:(出示民间故事《白蛇传》片断。)这个故事熟悉吗?
师:现在,我请咱们班上的全体同学,学做一回编剧,将故事改写成戏曲剧本。
学了唱词,尝试写一写,迁移运用,是谓将“阅读与表达”打通整合发展语言。
五、汇报点评,感受唱戏
这是课堂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将唱词习作投影展示。引导生生点评、师生点评。最后评选出最佳词作奖,其唱词由何老师当场演唱。老师的现场配乐演唱,不仅活跃课堂氛围,更增强学生对戏曲的体验,吸引学生使之爱上戏曲、自然爱上“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像何老师一样本着传承文化的担当,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初步感知戏剧之美,感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的优美与温润,认知到民间戏曲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进而感受中国语文的博大精深。
(三)
聚焦语用习表达,言意共盈催生情
——观摩何捷老师《慈母情深》一课有感
寮步镇龙光学校 许青
何捷老师的课一向以灵动睿智,匠心独具著称,既扎扎实实,又情趣盎然。2017年11月30日在深圳“名思教研”的舞台上,我再次领略到了何老师那精湛高超的教学风采。
本次观摩活动中,何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慈母情深》。该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把握主要内容,探究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慈母情深》是本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课文前连接精读课文的导语中明确指出本课核心目标为: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基于此,何老师在教学时把目标定位于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深情的,以此来增长儿童的言语智慧,是一堂目标明确、指向表达的阅读课。
我们知道,每一篇文章蕴涵和承载的东西都很多,如何解读,完全取决于执教者。正确解读文本、合理取舍内容、准确定位目标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为深入探究作者怎样表达深情的,何老师在课堂上从语言形式、内容赏析、表达方法、总结与分享、质疑与发现等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情感”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自主阅读与发现,让孩子在学习中明白:要表露深情,必须关注细节,要学会去感受和品味文本语言的温度、力度、深度和宽度,从而发展思维,生成言语智慧。
毋庸置疑,何捷老师的文本解读是非常成功的。首先,他着眼宏观,通过不同视角对比,来帮助学生感受表达效果的不同。开课伊始,何老师就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任务支架:“母亲是永恒的写作话题。这篇文章写的是母亲,但是何老师做了一个统计,全文出现了34个‘我’字。接下来你们的任务是三件事。第一件,请你检索文中带有‘我’的内容;第二件事,请你朗读文中含有‘我’的内容;第三件,请思考这样穿插写“我”的所见所想,对写母亲是有用还是有影响?”通过任务的驱动,学生很快找到作者视角,理清了文路。
然后,何老师以点带面,聚焦文中的对话场景,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在此环节中,何捷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人物,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加深体验,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表达的情感。为了创设情境,何老师还配上了缝纫机的轰鸣声,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艰苦。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勾连和打通,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时空的距离,打通过去与现在,让学生感同身受。
最后,何老师紧扣细节,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笔法特点,赏析语言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过:语文教学要特别关注文本语言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一字一词一句,乃至一个标点的玩味、比较、揣摩中积淀语感、发展语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能力。何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母亲从七八十台缝纫机的轰鸣声中艰难直起身子的部分,比较倒装和反复的写法与常规陈述两种写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学生的阅读思维被激活了,他们能够从加入“我”就不是旁观者、重复表达有浓浓的情意、通过倒装把重要的话说后面、标点符号等多个角度来解读文本。此外,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配角——旁边一个女人说的话。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的观照与课堂生成的智慧给每位观课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是的,正如何老师所说:文本语言是有“温度”的,需要每一位教者通过触摸去体会;文本语言也是有“力度”的,需要每一个读者通过掂量去感受。
纵观整堂课,何捷老师把“内容理解”与“语言表达”统一起来,既丰富了学生对语言表现形式的认知,又彰显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升华了学生读文后的感受,非常值得借鉴。
听完何老师的课,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教学永远在路上。听课也好,学习也罢,给我们的仅是一个方向的指引,只有将先进的理念、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细节上多琢磨,才能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四)
用“快乐、灵动、深刻”点亮语文课堂
寮步镇横坑小学 曾庆龄
2017年11月30日——12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聚焦统编-教材,濡染诗歌文化,实现守正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暨第六届国际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这是一次语文课堂教学的盛宴。本次研讨注重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渗透,如何夏寿老师将越剧《草桥结拜》引入语文课堂,赵志祥老师深情演绎《春江花月夜》,张立军老师尝试将诗歌运用于生活中,罗才军老师和王崧舟老师都引入了国学经典,雪野老师将一首首美妙的小诗当作见面礼送给了小同学们。更有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以自身经历为线解读了他做人写文的追求——真善美圣,还有著名红学大师刘心武分析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的特点。此次活动群英荟萃,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倍感荣幸和幸福。
在接受了高强度的知识风暴后,我一直在思考我的大脑中留下了什么。我深知大师的课堂无法复制,但仔细回想,大师的课堂虽各有各的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快乐的氛围、灵动的生成、深刻的主题。
在大师的课堂中,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总会乐于分享自己想法。我想这跟大师们平等的师生观是分不开的。大师们会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并给予他们自主表达的机会,并且真诚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如窦桂梅老师总是会亲切地称呼学生“亲爱的孩子们”,她还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提问,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雪野老师将学生写的小诗板书在黑板上, 让他当小老师领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大师们诙谐幽默的语言,也让课堂充满了欢乐。如张玉栋老师在上《我的理想》时让学生来介绍三毛,有同学说的是《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张老师轻松一句“原来你是假认识啊!”,将尴尬化为课堂一笑,也没有打击发言同学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课堂机智。
纵观大师的课堂,学生总能妙语连珠,而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像黯淡不少。认真反思后我发现大师们的提问方式很有艺术。大师们拒绝碎问碎答,指令非常明确,问题之间的承接性强,没有一个问题多问,也没有一个问题少问。我想要能做到这点,深入的文本解读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引导得好,学生的表现往往会灵动许多。如,窦桂梅老师在教绘本《没头脑和不高兴》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没头脑的丢三落四,她让学生先找句子,再练习说句子 : 没找到的 ,翻出来了。再想象妈妈面对这样的场景会说些什么?有学生声情并茂地说:“没头脑,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怎么做大事啊?”二年级的孩子课堂生成多灵动啊!
好课总会引人深思,或思考其设计的巧妙、或思考其立意的高远,或思考其语言的艺术。名师注重对文本的挖掘,对方法的渗透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如蒋军晶老师通过不同类型的群文阅读,感受材料和文学作品的区别;窦桂梅老师教给孩子们“听读、默读、演读”的绘本阅读方法;王崧舟老师《湖心亭看雪》中抓住 “与”字,让学生体会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广度和深度让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希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可以聆听到孩子们从内心发出的最真诚的声音,同时能让他们对生活和生命有些许的思考。我希望能用“快乐、灵动、深刻”点亮自己以后的语文课堂。
(五)
童心创作,诗意童年
——观雪野老师的《见面礼》一课有感
虎门镇北栅小学 张颉
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着,我和几位老师很荣幸地参加了三天名思教研的观摩学习。非常感谢工作室能给我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近距离地真实感受到名师的教学智慧。
濡染诗歌文化是本次活动的主题之一。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诗歌教育不仅是为孩子,也是为诗歌,更是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这是中国当代诗人、学者王家新的感慨。我们也由此可见诗歌教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指导,既能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能将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校是广东省小学生诗歌教育示范学校,近两年都有积极参与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活动,在指导学生创作诗歌时遇到了不少困惑,而这次雪野老师和三年级小朋友一起呈现的诗歌创作课例《见面礼》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雪野老师的上课方式与众不同。主要特点如下:
1.诗意语言。整堂课,雪野老师用轻而缓诗一般的语言说话,把孩子们带入诗意课堂。当开课伊始,雪野老师面带微笑从舞台后面边和孩子们打招呼,边微笑点头,亲切地问好,孩子们也友好回应。当雪野老师赠书给小朋友时,小朋友礼貌谢谢,雪野老师马上说:“轻轻地谢谢就是你对我的见面礼。”当雪野老师和小朋友拥抱、鞠躬,孩子们也都认真听时,雪野老师说:“见面礼就是一个拥抱,见面礼就是一个鞠躬,见面礼就在同学们的认真聆听里。”……和孩子们的每一句对话,他都说得那么有诗意。雪野老师就是这样润物无声地让学生浸泡在浓浓的诗意中。
2.反复朗读。雪野老师曾说过“很多时候,读比写重要百倍。”课堂上,雪野老师给了孩子充足的时间读。有让多名孩子读给全班听,也亲自示范朗读给孩子们听。雪野老师说:“50个人就有50种声音。”所以他并没有指导孩子们朗读诗时是需要抑扬顿挫还是声情并茂,只是让他们把握诗的节奏,还原诗意诗境。
3.关注聆听。聆听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诗句通过声音传递到每个孩子的耳朵里,从而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每一次的聆听都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雪野老师在课堂里从始至终都特别关注、强调孩子们认真聆听。如导入时“见面礼就是同学的认真聆听。”又如在指导创作时,雪野老师也强调“学会聆听比学会阅读更重要。”……
4.引导发现。雪野老师在指导创作前,给孩子们观察了一组图片,引导他们学会发现图片中的秘密。当孩子们通过仔细的观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雪野老师称它为“发明”。为什么是“发明”呢?原来,老师的正确引导,是为了让孩子们“发明”出自己的东西。在雪野老师的帮助下,尹子翔小朋友这样创作的:“天空把小水珠送给树叶,树叶说:‘谢谢。’树叶把水珠送给小草,小草说:‘谢谢。’小草把水珠送给大地,大地说:‘谢谢。’大地把水珠深深地藏进心里。”正如雪野老师所讲“诗是发明,诗就是创造。”
5.严禁模仿。仿写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虽然立即见效,但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局限,写出来的都是一个模式,毫无创新。而雪野老师的课却是严禁模仿的。当第一个孩子成功的创作了一首诗写在黑板上时,我心想,孩子们应该会模仿这种形式继续下去。果然,第二个孩子创作的诗仅局限在其中。雪野老师及时引导孩子再次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启发想象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话了什么……孩子们一个个茅塞顿开。其中一个小女孩是这样说的:“云朵把小水珠送给花朵,花朵说:‘真甜啊,我要开花!’小花把小水珠送给小河,小河说:‘太棒了,我的小伙伴回来了!’”……课堂上几乎人人参与了口头创作,因此,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到想象带来的奇妙语感。
雪野老师的这节诗歌创作课,让我受益匪浅。一改我原来对诗歌指导的误区和困惑,对诗歌创作也有了一个明朗的方向——让学生童心创作,诗意童年。
(六)
且行且思,守正出新
——“聚焦统编教材,濡染诗歌文化,实现守正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寮步镇西溪小学 苏艳娥
2017年11月30日,我有幸追随着陈升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升旭老师以及导师们的脚步,在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深圳市科学高中参加了为期三天的“聚焦统编教材,濡染诗歌文化,实现守正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上,群贤毕至,主讲专家们带来的精彩课例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也在我的脑海中泛起了阵阵波澜。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演讲《老子与庄子的浪漫追寻》,让我徜徉于老庄的精神境界中;红学研究家刘心武老师关于《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诗词的学术报告,引起了我再一次走进了林黛玉的内心世界;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课例《没头脑和不高兴》,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引导孩子们去进行课外阅读……
窦桂梅老师提出的“让单篇教学成为课外阅读的引子”引发了我对如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内”的思考。其实,学生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相当狭隘的,相对而言,学生的文学素养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课外。我们平时所开展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教材上,而是应该巧用教材,把教材当做一篇例文来教,教学生去学,指导学生去读书、作文,使学生在读书、作文的练习中习得读书、作文的方法和本领,再用习得的方法和本领去读更多的书,作更好的文章。这样反复历练,最终形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即养成自学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举凡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边读边划边思考批注的方法,速读精读的方法,朗读背诵的方法,写摘录、提要、心得体会的方法,鉴赏评价的方法,以及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剪裁和作文修改的方法等,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结合具体的课文和写作练习进行指导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课内习得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有了向课外拓展的条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把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指导他们把课内所学之法应用于课外,以课外来丰富充实课内,也就是让他们“得益于课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更应该要把握各种学习的机会,放宽视野,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七)
从一首诗到一类诗的推进
——观深圳名思教研张立军《送别诗一组》课例有感
寮步镇西溪小学 钟肖君
2017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有幸跟随着东莞市陈升旭名师工作室前往深圳参加“聚焦统编教材,濡染诗歌文化,实现守正创新”课堂观摩暨第六届国际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本次活动邀请小语届优秀的特级教师,如窦桂梅、王崧舟、赵志祥等,同时还邀请了文学界颇负盛名的名人名家——散文家林清玄、作家刘心武以及诗人舒婷。可谓一场语文教学的盛典,文学诗歌的盛宴。
这一次的名思教研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何夏寿的戏曲课例《草桥结拜》充满了江浙地区的越剧气息,学生感悟到戏剧的魅力,打开了中华国粹戏曲之门。赵志祥老师的课例《春江花夜月》上,学生通过体会四个层次的明月理解名篇核心思想。雪野的儿童诗创作课例《见面礼》中,轻缓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静心聆听,自由创作。王崧舟老师精雕细琢的课例《湖心亭看雪》饱含诗意的语言,精妙的伏笔,环环相扣,学生被带进了“天人合一”的雪天里。在众多课例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张立军老师的古诗赏识课例——送别诗一组《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总体观来,他的课堂朴实自然,学生追随老师的步伐层层剖析古诗意境,并把古诗中的“画”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张老师通过整合一类的诗歌,让学生揣摩送别诗中的规律,并针对送别诗中的名句进行解析,把古诗意境与现实沟通,让学生真正把不断与生活场景对接,构建古为今用的渠道。
在学习伊始,张老师出示与友人离别的情景与对话,引入送别诗的主题,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学生从生活场景走进古诗。听到这里,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古诗教学往往难以让学生理解古诗抒发的情怀以及感悟诗中情景,就是因为没有从现实情景入手。张老师的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对一首首古诗的意思进行过多的讲解,也没有咬文嚼字,而是根据情境引出学习的前两首诗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学生在短暂默读后简单理解大意,然后进行自由“联想”。张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效取舍,聚焦古诗送别名句,揣摩诗中送别场景,才能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怀。老师把诗句现代化,学生把古诗现代话,原本沉闷的古文学习课堂灵动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
随后,张老师进行古诗名句的“推想”,引领他们发散联想,沟通现实,运用古诗中的名句进行自由表达。开始由教师创设情境到让学生自己运用古诗,再到学生自己谈论对古诗的感悟,联系实际生活古诗,教学从“扶”到“放”,以学生为主体,迁移运用,实现古诗在现实生活的转化。学生在充分理解前两首古诗的表情达意后,张老师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借《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的名句,推向好友的语言,灵活地整合三首古诗的“送别”的情感。
最后,学生想象古诗中的“画”,通过联想离别的画面,诵读古诗的“话”,进而通过诵读揣摩诗人的情怀。学生以两人为一组,根据三首送别诗的情景与诗人的情怀,读出不同的语气。教学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能感受诗中情感,或是阳光乐观的,或是压抑不舍的,或是两者兼备的,学生都能自主体会,达到理解古诗情感的效果。张老师在最后再次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不同情景运用诗句,从古诗回到现实生活,与教学第一环节遥相呼应,课堂环节完整流畅,层层递进。
张立军老师的送别诗组课例,由推想到联想,再根据诗中的“画”与“景”化为学生的自主感悟的“话”与“情”,再通过诵读的方式升华主题,进一步感悟古诗的表情达意。通过古诗整合的教学,实现一体化中揣摩一类诗的规律,体会送别诗表达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散联想,在想象古诗情景与现实情景结合,打通了文本与实际关联的通道,将诗歌中的场景在脑海中进行组合创造,这样既对诗歌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反复的对接中运用送别名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而诗歌言简意赅的句子,给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特别是对诗歌场景的想象,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次学习让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体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张立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把诗句运用在不同情境中,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诗句在特定场景中的表情达意,是人文性的体现。古诗的教学我们往往会局限在一首诗的教学,老师教一首就学一首。但是张立军老师整合教学资源,把一类别的送别诗引入课堂。通过教师对送别诗的组合,学生能多维度地学习送别诗的意境,从而构建起学生对送别这种类别的古诗有比较清晰认知体系。这种有机、优化的“组合”,巧妙的联系和渗透,合理的交叉可以使我们的古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明白到,我的学习永远在路上,不能止步,更没有止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去吸收新的教学方式,吸纳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丰富”。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以后能在语文教学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