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而不是带着文本走进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暑假里我阅读了阮美好、范水国、李敏君老师所主编的《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一书,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以解心中困惑。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上了几年语文,总是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人文性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一节课用无数个问题,试图让学生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思想道德,却总是得不偿失。从学习中我意识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摆正文本解读的心态与掌握文本解读的技巧方法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读透文本后的魅力课堂,也领悟到了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立足立足实践去读文本。许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课上得单薄,似乎挖的不深,教学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也不多,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教材加教参加网络资源的备课方式。而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深挖掘才会有甘泉的道理。解读文本时要悟到文本的语言之妙、情感之路、内涵之深。比如说我们教学的时候补充一些作品评论,来帮助学生拨云见雾、别有洞见。还可以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揣摩编者的意图,向学生介绍。无疑,教学是需要广度和宽度的,因为这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和深度。窄化的语文是不完满的、片面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不同作家同一题材的文本进行比较,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文本进行比较,把同一作家相似的主题或风格的文本进行比较;从中碰撞出对文本内容的深度懂得和表达形式的深刻印象,特别是文学鉴赏力的真切提高和文学阅读方法的自然渗透。
二是作为教师去读文本。带着教学的目标去潜心会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去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①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②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了然于心;③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④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充分设想文本应着力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
三是作为一名学生去读文本。 ①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②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③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④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
文本解读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语文的文本承载的信息的丰富性。课文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不仅要从文本的角度、从教师教的角度、更要试图从孩子们学的角度去体验文本提供的情绪感受。作为语文教师,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也还有很多,我会学习解读文本中的多元性、言语性、兼容性、共享性。